當前所在位置: 首頁>專題中心>專題庫>2021年專題庫>脫貧攻堅精神的閩寧實踐專題>評論解讀
前不久,銀川市農業農村局舉辦了農村電商及微視頻編創應用能力培訓班,為農民直播“充電”。培訓合格的學員將獲得國家統一頒發的直播上崗證。這讓手機成為農民手中的“農具”,為農民增收再添一把“利器”。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手持鋤頭、農具的農民,和互聯網之間還有距離,單單靠一腔熱血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專業的技術支撐。當然,有些人天生就有商業頭腦,能夠在大眾中脫穎而出。就普通人而言,也僅僅是發發朋友圈,在固有的圈子里推廣一下自己的農產品。這既沒有專門的店鋪,也沒有運營策略,更別說后期的包裝、運輸、售后等運營方面的操作和意識。
而此次的培訓,就是瞄準了農民在直播帶貨存在的短板問題,系統地學習智慧農業及優勢特色農產品的分類與發展、“互聯網+新零售”知識、視頻作品創作設計與編導方法、短視頻直播帶貨進階、電商直播的發展趨勢及崗位普及等課程。
如今,電商平臺產地直銷、直播帶貨等新業態的火爆,為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打通了直接交流的平臺。直播帶貨的優勢,就是主播對產品的真實體驗。而論對農產品的了解程度,相信沒有人比種植它們的農民更了解。如果農民走進直播間,把農產品種植、生產加工的全過程,更直觀地展現給網線另一端的消費者,不僅能讓消費者更了解農產品的特點,激發購買欲望,還能讓消費者能在直播間里,體驗一把鄉土氣息。
除此之外,農民通過網絡銷售自家農產品,也能讓他們在銷售途徑上掌握主動權,打破中間商對信息、價格的把控,省下更多的中間價差,讓農民掙得多,又讓消費者花的少,此乃皆大歡喜。農民通過電商平臺銷售自家農產品,在拓寬銷售渠道的同時,還能增加利潤,的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此,通過這樣的培訓,教農民掌握直播知識,增強農民的互聯網思維,能有效調動其農民參與直播帶貨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出更多內生動力,為農民增收,注入更多動力。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412017000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寧)字第056號
新聞出版總署互聯網出版許可證:新出網證(寧)010號 寧公網安備 6401040200021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