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所在位置: 首頁>專題中心>專題庫>2021年專題庫>脫貧攻堅精神的閩寧實踐專題>圖片新聞
舞臺上,生動鮮活的劇情、演員精湛的表演,引領著觀眾的思緒,重新回到了20多年前的寧夏:1996年,中央確定福建對口幫扶寧夏,扶貧干部郭閩蘭從福建來到寧夏,帶領西海固村民趙春生等人在戈壁灘上艱苦開荒,最終種出了葡萄。由中國煤礦文工團、銀川市文化旅游廣電局聯合出品的大型原創話劇《情系賀蘭》,近日在銀川劇院上演。該劇取材于西海固群眾搬遷到閩寧鎮、福建援建寧夏過程中發生的真實故事,以生動、準確、感人至深的方式藝術化呈現了閩寧鎮二十多年的脫貧攻堅寶貴經驗,全景式展現了寧夏銀川精準扶貧的生動實踐。該劇演出后,引起了觀眾強烈共鳴。
? 歷史搬上舞臺 創作一出好戲
“《情系賀蘭》這部劇的創作絕非偶然?!?nbsp;銀川市文化旅游廣電局黨組書記劉濤說,1996年,中央正式啟動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福建與寧夏建立起結對幫扶關系。20多年來,在閩寧扶貧協作進程中,從“干沙灘”變成“金沙灘”的閩寧鎮是成功的典型。
為何不以藝術的形式將閩寧鎮的故事搬上舞臺?在劉濤的腦海里有了這樣一個設想。
2019年6月,中國煤礦文工團和銀川市文旅局及銀川藝術劇院簽署戰略協議,建立雙方結對發展、定點幫扶的合作關系。銀川市文化旅游廣電局主動積極對接,尋求支持,而對閩寧鎮脫貧攻堅的故事,中國煤礦文工團的藝術家在感到震撼之余,萌生了創作一部反映這一真實事件的原創話劇的想法,《情系賀蘭》便由此誕生。
《情系賀蘭》創作期間,劇本創作人員深入銀川閩寧鎮、西海固和賀蘭山深處等地進行采風,演員也和當地居民共同生活、共同感受,盡可能貼近原型人物。歷時一年時間進行劇本創作、前后6次修改劇本、建組排練,去年11月20日,《情系賀蘭》在北京二七劇場成功首演,并于今年6月16日在銀川劇院與銀川觀眾見面。
“北京和銀川的演出我都去現場觀看了,一開始是很忐忑的,擔心觀眾對此劇的反應。但我看到的是每場演罷,全場掌聲雷動,現場的很多觀眾都表示在觀影過程中被感動到落淚,我很感動。沒有想到這部劇會引發如此強烈的社會效應?!眲f。
值得一提的是,《情系賀蘭》已入選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重點扶持作品名單。
?每一個情節都是現實寫照 贏得觀眾共鳴
話劇《情系賀蘭》于6月16日至20日在銀川劇院連續上演5場,讓眾多觀眾津津樂道,從精神到情感產生共鳴。
銀川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寧夏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教授鄒慧萍觀看此劇后表示,在觀賞此劇過程中她深受觸動,甚至熱淚盈眶:“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提到脫貧攻堅要‘盡銳出戰’,要優中選精、強中選銳,把真正能干事、會干事、愛基層、懂政策的優秀人員沉到扶貧攻堅第一線。劇中,福建赴寧扶貧干部郭閩蘭無疑是無數‘盡銳出戰’的扶貧干部中的典型代表。她時刻不忘扶貧任務,不忘肩上責任,把幫助貧困農民脫貧致富當作畢生追求的事業,不惜拖著重病之軀親自下田勞動,最后積勞成疾,奉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從郭閩蘭身上我們看到了廣大扶貧干部不忘初心、不負使命、頑強拼搏的決心和信心,看到了黨員干部走在前做表率的實際行動,是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的脫貧攻堅精神的實質和內涵?!?/p>
劇中的每一個情節都是現實的寫照,都是脫貧攻堅的生動寫照,也讓觀眾產生了強烈的代入感。
銀川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寧夏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張富寶說,在觀看演出的過程中,他的心始終是緊張的、激蕩的、熱切的,充滿了期待感,因為劇中的人物就是他身邊的父老鄉親,劇中的故事就是他身邊的真實生活。尤其是劇終時,33歲的郭閩蘭病逝,當奶奶呼喊著“閩蘭,咱們回家了”的時候,更是催人淚下,點燃了現場。
?細打磨再提升 講好中國故事
藝術總是在不斷地追求精益求精。6月20日,話劇《情系賀蘭》創作座談會在銀川召開。該劇主創人員與作家、藝術家、文藝評論家等集聚一堂,就該劇的文化內涵、創作的成功帶來的啟示等方面暢談體會和感受。
銀川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寧夏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楊志云表示,《情系賀蘭》講了一個富有中國精神的中國。對于寧夏文藝界而言,文藝作品如何通過講好寧夏故事,進而講好中國故事,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認真面對的艱巨課題。我們要更加深入地學習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密切關注社會現實需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文藝的主導價值觀,不斷深入挖掘現實主義題材,闡釋好中國故事背后所傳達的中國精神。這是我們的使命,也是我們的責任。
專家在肯定作品的同時,對該劇的劇情發展、人物塑造等方面如何進一步打磨、再提高,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而對于《情系賀蘭》的創作團隊來說,這些意見對今后作品的更好呈現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情系賀蘭》中郭閩蘭丈夫的扮演者張晞臨說,“我們每一場戲都在細摳,對一些細節進行打磨。包括每場演出結束后,我們還一起討論、修改作品,就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現給觀眾?!?/p>
“這部戲在創作過程中被反復打磨,現在呈現出來的跟原來的劇本相比,除了劇名沒變,可以說是兩部戲,戲里的‘瓤’基本都換了。為什么要換?創作之初,就像各位專家講的一樣,目的就是要以情動人,情源自哪里,源自人民對土地的依戀,源自黨對人民的關心,源自郭閩蘭這樣一位集合了眾多福建支援寧夏的干部動人事跡的集合體,對西海固人民的深情厚誼。這部戲在創作、排練、演出的整個過程中,‘情’字是始終整個劇組關注的焦點,所有的編排、所有的演出,甚至每一句臺詞的每一個字都要圍繞‘情’字展開。所以這部戲走到今天,能夠得到各位專家的肯定,我們倍感欣喜,同時我們也希望各位專家對這部戲未來該如何提升,提出中肯意見?!敝袊旱V文工團話劇團團長阿木古郎說。
記者 雷夢 李靖 文/攝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412017000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寧)字第056號
新聞出版總署互聯網出版許可證:新出網證(寧)010號 寧公網安備 6401040200021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