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所在位置: 首頁>專題中心>專題庫>2021年專題庫>傳承黨的百年光輝史基因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教育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振興發展的根本事業,而把教育的重要性落到實處,離不開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在解放初期,銀川農村小學很少,到鄉鎮或者市里上學的農村孩子尤其是女孩子更是少之又少,農民到掃盲班學識字、算數,不少農村婦女那時才會寫自己的名字;后來,農村學校越來越多,硬件條件、校園環境日漸漂亮;到如今,京銀合作,首都帶首府,插上互聯網的翅膀,首都優質資源不斷滋養著西北這座小城。銀川教育事業的變化歷程,展示著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奮斗歷程。
掃盲班讓他們會寫自己名字
今年72歲的老銀川李正安和68歲的妻子蔣鳳英,是上世紀60年代以來銀川郊區農村教育的親歷者,在李正安的記憶深處,西夏區良渠村沒有小學,要步行半小時到鄉上去上學,村里很多孩子也不上學,尤其是農家女孩,很少有上學的,李正安小學畢業后,成績不好,就上了農業中學,個別優秀的孩子去城里讀初中,“那時候每家的勞力去生產隊掙工分分糧食,填飽肚子才是關鍵,大多數家長都不把上學當回事?!崩钫舱f。
到了1982年前后,集體生產變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各個生產隊成立了掃盲班,掀起了掃盲熱潮。據蔣鳳英講,在冬季農閑時,全村不識字的青年人每天傍晚都集中到一個隊員家里,由隊里有文化的人教大家識字,很多婦女帶著孩子去聽課,她也是其中一個,孩子在旁邊玩她上課,掃盲班持續一兩個月,大大提高了農村婦女的文化水平?!皬拇笞植蛔R一個到會寫自己的名字,認識基本常用的字,還會簡單的加減乘除法?!笔Y鳳英說,還是有點文化好,出門方便,后來在銀川商城做了20年的小生意,進出貨、算賬,也很少出岔子。
李正安說,伴隨著掃盲熱潮,家家戶戶才開始重視教育,認識到文化的重要性,上學的孩子越來越多,大多數農村也漸漸有了學校。
良田小學昔日沙滿地如今美如畫
5月17日,金鳳區良田鎮的“移二代”于紅花送孩子朱子嬌來上學,看著孩子蹦蹦跳跳走進校園,校門外的于紅花感慨萬千,20多年前,她就是金鳳區良田小學的第一屆學生,那時學校只有4排平房,沒有綠樹,到處都是沙子,教室里是水泥地,木頭桌子,小板凳,老式黑板。
讓于紅花印象深刻的是,幾年前,她帶孩子來入學第一天,就被美麗的校園環境驚呆了,“校園綠樹成蔭,教室寬敞明亮,功能室齊全,操場上塑膠跑道柔軟平坦……雖然是農村小學,但是一點都不比城市小學差,短短20多年就有這么大的變化,確實離不開黨和國家對教育的支持?!庇诩t花說,希望在這么好的環境下,孩子能好好學習,學業有成,將來成為國之棟梁。
教學上的變化,良田小學的數學老師馬玉龍最有發言權,1997年從涇源搬遷到這里后,馬玉龍把20多年的青春與汗水全都貢獻給了這所學校?!澳菚r候條件簡陋,老師上課只有一根粉筆一本書?!瘪R玉龍說,后來,老師備課用上了電腦,現在教學設施更先進了,班班都有交互式電子白板,借著互聯網+教育的東風,老師教學更得心應手,孩子們與其他學校同上一堂課,開闊了視野,也補齊了農村教育的短板?!拔規н^的學生一批又一批,現在他們有了更好的發展,更優越的生活,拔了移民的‘窮根’,歸根結底,都離不開黨和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重視?!瘪R玉龍說。
1990年起良田小學歷經3次更名,學生人數從最初的200名到現在的1048名,從最初的4排平房到現在的5棟教學樓及綜合樓,教學條件不斷提升,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引入首都資源銀川教育再上新臺階
作為首都帶首府、京銀合作重要項目之一,2017年11月12日,北師大銀川學校落戶銀川,打開了銀川教育的新篇章。不論是工程建設還是教育教學,都打造了教育合作樣板。
項目副經理兼總工程師沈星舉作為建設者,見證了學校建設的“銀川速度”,項目2018年9月17日正式開工建設,不到一年時間,一期小學和幼兒園部分就交付使用,即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竣工日期還是比原計劃提前了8天?!盀榱舜_保按時招生,冬季我們采用暖棚法施工,在每個單體結構外,裹一層封閉的篷布,搭建成保溫帳篷,頂板覆蓋三層棉被,樓體內架設火爐,暖棚內溫度控制在13℃~20℃,紅紅的火苗,工人們干得更起勁,還保證了冬季施工過程中混凝土的質量達標?!鄙蛐桥e說,如今幼兒園到高中全部招生,校園里書聲瑯瑯,看到大伙的“杰作”成為銀川教育的又一標桿,沈星舉的心里別提有多驕傲了。
借助北師大教育集團的平臺,該校的師資力量快速提升,教育理念時刻走在行業前列。剛從北京學習回來的初一級部主任王曉波深有感觸,此次他聆聽了包括辛意云教授、曹一鳴教授等來自全國的教育大家的專題講座,從中領會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同時也能夠和來自全國各地的一線教師共同溝通和交流日常教育過程中的疑難困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徐巖濤表示,要用好用活北師大的資源,為黨和國家培養有用之才,回饋黨和國家對教育源源不斷的投入。
“銀川將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布局,推進學前教育普及優質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爭創基礎教育質量提升行動示范市,同時,不斷完善校園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為實現‘一高三化’目標提供智力支撐,從而夯實教育在銀川品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便y川市教育局副局長張建輝說。
記者 李姝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412017000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寧)字第056號
新聞出版總署互聯網出版許可證:新出網證(寧)010號 寧公網安備 6401040200021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