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所在位置: 首頁>專題中心>專題庫>2021年專題庫>回望脫貧路 感恩共產黨專欄
一部《山海情》,攪熱了永寧縣閩寧鎮的文旅資源,也讓位于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光伏農業產業園成了游客們鐘愛的網紅打卡地。借著這股“旅游熱”,光伏農業產業園也迎來了轉型升級。在引進合作伙伴改變運營方式后,光伏農業產業園里迎來了非遺傳承古法制香、各種農事體驗、花果觀光、蚯蚓養殖體驗等項目,為“光伏農業”注入了全新活力。棚下別有洞天,棚上光伏發電,“光伏農業”在與文化旅游業的深度融合中詮釋著移民村里的鄉村振興夢。
古法手工制香
——為光伏農業產業園帶來“添香”模式
“我買了一盒沉香,有助于睡眠!”6月22日,光伏農業產業園里迎來了北方民族大學的一批熱情師生,帶隊的劉老師花20元買了一盒沉香。劉老師不住地嗅著從沉香盒里散發出來的余香。
展柜前,除了沉香,還有十幾種不同功能的香整齊排列。一旁的香珠、香牌、香串引來女大學生們駐足圍觀。大家伙把玩圍觀的各種制品香都出自古法藥香園里的原隆村移民之手。
今年年初,古法手工制香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侯春生來到光伏農業產業園傳授古法手工制香技藝,并將古法手工制香合作項目落地,建起了古法藥香園。園區里的幾個伶俐女工成了第一批學徒。從香料的晾曬干燥到研磨篩雜,從炮制和泥到制香保存,古法手工制香技藝第一次走進了移民村,也為光伏農業產業園里這片古法藥香園帶來了種、產、銷、文創體驗相結合的融合發展模式。
在距離古法藥香園不遠的大棚里,薄荷、玫瑰、艾草、枸杞4種制香原料正茁壯生長。光伏農業產業園負責人龐紅告訴記者:“目前共種植了15畝,隨著種、產、銷模式逐漸穩定,更多的香料種植會在溫棚里落地。在古法藥香園,移民們學會了手工制香技藝后,就可以晚上回家后制香,既學到了技術又利用閑暇時間賺到了制香錢?!?/p>
自從光伏農業產業園里建起了古法藥香園,園區就專門針對寧夏市場推出了辛夷花香和枸杞甘草香。一邊是香珠、香牌、線香等各種香的展示,一邊是古法手工制香體驗,還配有藥香保健知識講解,格外受游客青睞。這兩天,古法藥香園里每天都有近千元收入。
棚下別有洞天
——特色種養業為“光伏農業”加碼
距離古法藥香園不遠的特色花果園里,移民方金鐘正在為他精心呵護的三角梅澆水。不遠處的幾排三角梅已經含苞待放。方金鐘天天盼著三角梅全部盛開被運往各大花卉市場的日子早日到來。
除了三角梅,特色花果園里還種植了菊花、月季、康乃馨、百合等鮮切花,品類豐富的無花果也在溫棚里伸展著枝葉。光伏農業產業園共有280座光伏大棚。其中,100多座光伏大棚用于建設特色花果園。游客們穿梭在一片片姹紫嫣紅之中,心曠神怡、流連忘返,臨走前不忘買一束鮮切花,帶走一盆無花果。像方金鐘一樣的移民,一邊享受著旖旎花海的芬芳,一邊鼓起了錢袋子。
“以前在老家就知道種土豆混飽肚子,哪里知道種花這么賺錢!”方金鐘激動不已。當農業遇上光伏產業和文化旅游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讓移民村農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徹底扔掉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粗放式勞作方式。
在光伏農業產業園里,除了慕名而來的游客,還有不少中小學生。他們被園區的蚯蚓養殖和農事體驗所吸引?!拔覀儚钠郊さ哪膛鍪諄砼<S養蚯蚓,蚯蚓糞作為高檔有機肥直供我們的供港蔬菜基地。園區的五黑雞就以蚯蚓為食,五黑雞的肉質營養美味……”講解員繪聲繪色的解說,激起孩子們無窮的好奇心。
在光伏大棚里,移民們在農技專家的幫助下成功試種了赤松茸,還計劃著把羊肚菌也種進光伏大棚里。
無花果、鮮切花、蚯蚓、五黑雞、赤松茸、香菇……光伏大棚下一個個異彩紛呈的小世界,串聯著移民們的鄉村振興夢想,也演繹著“光伏農業”背后種養結合、上下游產業鏈循化發展的綠色希望。
棚上光伏發電
——托住移民穩穩的幸福
棚下別有洞天,棚上光伏發電。
路建花是原隆村一位普通移民。2012年5月19日,路建花一家五口移民到了原隆村。搬到原隆村的第3天,路建花就外出打工了。除了外出打工的錢,路建花每年還能收到一筆土地流轉費。這筆土地流轉費中,有一部分來自于家門口的這片光伏農業產業園。
如今,路建花成了光伏農業產業園的合伙人,在這里當起了餐飲部老板。既是股東又是合伙人的路建花笑著對記者說:“剛開始誰能知道這些板子能發電???你信不信,我們家里用的電,說不定也有咱產業園發的電?!?/p>
在光伏農業產業園,280座光伏大棚每年發電4000多萬度,全部銷售到國家電網,約收入3000多萬元。
大河漲水小河滿??恐肮夥r業”,光伏農業產業園里現有近20位員工,月收入均在3000元以上。園區曾連續三年給76戶貧困戶每戶托底分紅1萬元。大家伙在這里學技術、忙致富,園區的轉型升級探索為移民們穩定致富送去了希望。
今年,園區專門為游客開辟了垂釣區、燒烤區、兒童游樂區、采摘區、主題教育區等。游客們觀光游玩之余,還可以在園區品嘗特色柴火雞和特色農家菜。龐紅告訴記者,近幾個月來園區每月接待量都超過500人。原隆村的光伏農業產業園如今已經成了觀光科普、采摘賞鑒、農事體驗、研學黨建的網紅打卡地。
“光伏農業”節約土地資源、綠色循環經濟、產業融合發展的探索,為光伏農業產業園迎來了轉型升級,也為移民村鄉村振興起航注入了全新活力。
記者 陳玲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412017000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寧)字第056號
新聞出版總署互聯網出版許可證:新出網證(寧)010號 寧公網安備 6401040200021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