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賀蘭》繪就了一幅讓人振奮的新時代的美好畫卷?!薄斑@部劇在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結合上達到了很高的水準,是同類題材文藝作品中的佼佼者?!薄耙徊坑袦囟鹊臅r代好劇?!薄?nbsp;6月20日,在脫貧攻堅主題話劇《情系賀蘭》創作座談會上,專家學者圍繞話劇的文化內涵、藝術表現形式等進行了交流討論。
銀川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寧夏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巖森:主題鮮明、時代感強、演員表演精湛
看過大型原創話劇《情系賀蘭》后我有三個印象:
一是主題鮮明,這部劇充分地反映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人民如何脫貧致富,走向共同富裕的艱難奮斗歷程,這是一部主旋律的藝術作品應有的特質和品格。
二是時代感強,特別是很好地詮釋了同心、真情,此劇能夠直面現實,能夠反映時代精神,反映時代風貌,謳歌時代。
三是演員表演精湛,各位藝術家付出了很多努力,給我印象特別深的是賈雨嵐扮演的奶奶、苗圃扮演的郭閩蘭、張晞臨扮演的遲子儀這幾個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成功,能夠一下抓住觀眾的視線,通過他們藝術的展示,藝術的表演,能夠能讓觀眾在情感上、思想上產生強烈的共情和共鳴。
銀川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寧夏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張富寶:“ 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筑魂”
該劇以寧夏西海固的脫貧攻堅為主題,塑造了福建援寧女干部郭閩蘭帶領老百姓種植葡萄致富的故事,閩寧協作,山海敘情,繪就了一幅讓人振奮的新時代的美好畫卷。
該劇的成功,在我看來,首先是主創人員能夠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取材真實。
脫貧攻堅是這個時代的重大主題,對于如此重大的歷史變遷,我們需要以文藝的方式去記錄它、呈現它、總結它、歌頌它。
《情系賀蘭》所做的,就是“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筑魂”,它做到了藝術性與觀賞性的合一。演員的表演精準、扎實、飽滿,尤其是賈雨嵐、苗圃、張晞臨等人的表演,極富表現力和層次感。
同時,《情系賀蘭》表達了閩寧協作山海深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與傳播力。這種情不是單一的、扁平化的,而是多維度的、多層次的。比如奶奶的大山情、祖孫情;比如郭閩蘭的扶貧情、家庭情(丈夫、女兒);比如春生和水花的愛情;比如春生與秋來的兄弟情等,當這些情感像涓涓細流匯聚成河的時候,就成為了一種蔚為壯觀的新時代景觀,成為了一種更具感召力與崇高感的家國情,而這也正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脈。
銀川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寧夏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楊志云:一部有溫度的時代好劇
這是一部符合現實需要的時代劇。
《情系賀蘭》貼近寧夏扶貧工作實際,貼近閩寧鎮普通群眾生活,與時俱進,通過扶貧故事反映了這個時代共產黨人帶領人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開拓奮進的時代精神。同時,這部作品體現了當代社會主義文藝的主導價值,倡導了正確的文藝價值取向,引領了時代精神,為當下主旋律文藝創作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這是一部有溫度的話劇。
這部話劇并沒有單純地成為時代精神的傳聲筒,而是運用豐富的藝術語言,以情動人。
本劇設置諸多沖突,如下山和反對下山、怠工和復工、降溫霜凍和豐收等,反映了扶貧過程的艱難。造成這些沖突的原因既有社會的,也有自然,更有歷史文化的。
在障礙和破除障礙、平衡和打破平衡,最終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解過程中,郭閩蘭這個人物角色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作為個體的郭閩蘭是女人,是母親,是妻子,有著家庭責任擔當,但她同時又是矢志不渝帶領西海固群眾擺脫貧困的共產黨員,她身上所突顯的堅韌執著的信念,舍生忘死的犧牲精神屢屢讓觀眾動容,而戲劇中的矛盾沖突也因之逐一化解。像郭閩蘭這樣的共產黨人犧牲小我,在山海之間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意,正是這份深情打動了劇中人,也感動了觀劇人。
總之,這部劇在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結合上達到了很高的水準,是同類題材文藝作品中的佼佼者。
銀川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寧夏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教授鄒慧萍:小人物反映大時代、小沖突反映大事件、小細節反映大情懷
我們從劇中人物郭閩蘭身上看到了廣大扶貧戰線上一個個鮮活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生命,同時也看到了“奶奶”和“春生”“水花”等貧困地區老一代和新生代的代表。
他們是小人物,卻折射出了中國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歷史性工程,反映出了中國共產黨對于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最關鍵的是這些人物的塑造不是概念化的,而是有血有肉、合情合理的。
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肚橄蒂R蘭》用一個個小細節、小沖突實現了從真實生活到舞臺藝術的轉化。如扶貧干部和當地群眾的沖突,郭閩蘭扶貧的決心和病體、女兒、丈夫之間的沖突,扶貧和扶志的沖突,美好愿景和殘酷現實的沖突等,種種沖突把生活藝術化,把藝術生活化,讓觀眾沉浸其中,感同身受,起到鼓舞、召喚的藝術效果。
《情系賀蘭》在細節的處理上也有神來之筆。有幾個細節讓人記憶深刻甚至落淚。一個是當下山的西海固青年們在干沙灘上挖石頭,因為看不到種葡萄致富的希望而消極怠工時,閩蘭拖著病體,一镢頭一镢頭獨自勞動的背影,這個孤獨無助又堅強無比的背影瞬間讓人感動,起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作用。還有一個是“奶奶”給閩蘭燉了雞湯,閩蘭依偎在奶奶懷里的情節,反映了閩寧人民的深情厚誼。最感人的細節是閩蘭去世后,奶奶主持的儀式,一聲“閩蘭,回家啦”喊出了所有人的真切不舍和愛,喊出了百姓心中對黨員干部的信賴和感恩,讓現場觀眾動容。
銀川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寧夏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蘇濤:《情系賀蘭》在講述脫貧攻堅的同時也在進行另一個層面上的脫貧
閩蘭去世后,奶奶在臺上深情地呼喚閩蘭,我注意到很多觀眾都流下來眼淚,在我離開劇院往回走的路上,很多觀眾都在談論這部劇。
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文化現象,就是借助閩寧鎮這樣一個寧夏人耳熟能詳的故事把其搬上話劇舞臺,讓更多的本土觀眾認識這種藝術門類并走進劇院看劇,感受話劇的魅力所在。
我認為,衡量一個城市的文化發展和文化觀點,一個很重要的標尺是一年有多少人能夠走進劇院,在喧鬧的街區,人們選擇慢下來自己的腳步,走進劇院去近距離和演員同歡樂、同悲傷,這是看電影、看電視所帶來不了的體驗,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情系賀蘭》在講述脫貧攻堅的同時也在進行另一個層面上的脫貧。(記者 雷夢 李靖)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412017000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寧)字第056號
新聞出版總署互聯網出版許可證:新出網證(寧)010號 寧公網安備 6401040200021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