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賀蘭縣洪廣鎮欣榮村,張金河的香菇溫棚無人不知,2011年開始,他選擇移民村發展香菇產業,從無到有,逐漸成為銀川最大的香菇種植基地,帶領著欣榮村100多戶村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曾經的沙漠荒地,變成了如今的“金沙灘”。
A 從無到有荒灘拓荒踐初心
2011年之前,張金河還在內蒙古工作,一次偶然機會受邀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賀蘭縣參觀,看到眼前百業待興的情景,面對政府領導的殷切挽留,他最終選擇留下來,從此開啟了在這片干沙灘艱難的創業之路。
初到欣榮村,沒有辦公室,沒有落腳點,溫室都需重新建設,如遇狂風,棚頂被掀翻的場景也時常發生。但開弓沒有回頭箭!三年的大膽實踐摸索,張金河及其創辦的合作社,從零起步,在沙地里刨出了第一桶金,他也通過創業扶貧的初心,贏得了當地移民群眾的交口稱贊。
當地移民跟著張金河,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務工就業,同時還學到了蔬菜種植技術,很多人也成為了當地的第一批產業工人。為了讓欣榮村建檔立卡戶能獨立經營,獲得更大收益,張金河還選擇王芳賢、伏百勝兩戶建檔立卡戶進行試點,嘗試將已經種好的香芹進行托管,經過短短四十天共同努力,兩戶建檔立卡戶各收益了9800元。
但受制于市場行情波動,在種植了幾年瓜果蔬菜后,張金河開始考慮產業轉型升級和增收方式突破,帶動當地移民共同致富,于是他將目光瞄準了食用菌產業。
B 從零出發打造“香菇王國”
2014年11月底,張金河率先在全區生態移民地區引進第一家菌菇工廠化生產線,建成賀蘭縣洪廣鎮欣榮村菌菇種植示范基地。但由于品種和技術難題,第一次嘗試并沒有取得很好的效益,首批試種的20萬棒香菇產量只有正常菌棒的三分之一,一時間張金河心中也打起了退堂鼓。
就在他犯難之際,寧夏科協幫其牽線搭橋聯系到了西北農林大學教授李鳴雷,這一次有了專家指導,張金河改良了配方和品種,終于在第二年培育出適應欣榮村水土和氣候的菌棒,而改良后的菌棒產量比正常的產量還要高,這一科研成果也獲得了“溫室大棚香菇高產技術”發明專利。
在張金河的帶動下,如今的欣榮村已建起40余個香菇大棚,產量好的時候,一天可以產出10000多斤的香菇。為了聯農致富,張金河還提出自愿認領菌棒的新模式,帶領欣榮村村民一起致富。
“實干為先、變字為要”是張金河的人生創業信條。為了實現三產融合發展,2019年,他又在興慶區月牙湖鄉生態移民安置點建設了一個面積300畝的食用菌產銷一體化綜合園區,完成高標準大跨度拱棚建設55棟,引進菌棒生產線兩套,建設食用菌食品深加工車間2200平方米,力爭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和吸納更多的建檔立卡戶就業致富。
蘇海明是欣榮村建檔立卡戶,自2012年移民搬遷過來后一直跟著張金河干,順利提前脫貧,而像這樣的建檔立卡戶還有20多名,他(她)們既是基地建設者和守護者,更是產業發展的見證者和受益者。張金河說:“作為一名科技特派員,我就想著既要發展企業,也要帶著老百姓一起致富,真正發揮科技引領的作用?!?/p>
C 科技示范引領產業創新發展
種植食用菌多年,張金河有著滿滿的“金點子”。從木屑的選擇、成分的配比,到溫度的控制、淌水的方式,再到引種、擴繁的技術,他都引領著銀川香菇產業創新發展。
在其基地接種室里,他出人意料地為菌棒搭建了專屬房間,高大寬闊的溫室里,無數張透光、保熱的精品PO膜將空間分割成一間又一間的小房間,每間房間中能放置6000棒菌棒。
張金河解釋道:“用這么貴的膜來分隔小房間,很多人都覺得難以理解,但我就看中它透光、保熱的性能,在我們之前的實驗中,這種方式的接種成活率達到了99%,以前這個數據是在60%至90%之間浮動的,很不穩定?!?/p>
在2017年至2019年間,他逐步提升了園區設施裝備、智能化管控、生產能力硬件水平,同時借助銀川市科協搭建的福建專家寧夏行活動平臺機遇,聘請福建古田縣為民食用菌研究所陳為平教授,在欣榮園區進行設施拱棚赤松茸栽培技術試驗,2019年又積極開展赤松茸技術研究,在赤松茸關鍵技術體系上實現突破,為菌菇大田規?;a奠定基礎。經過近兩年的試驗示范技術探索和嘗試,赤松茸設施栽培取得成功,畝均產值達3萬元。而此項技術的推廣,有效解決了園區廢棄菌棒及周邊農作物秸稈焚燒問題,為基地菌菇蔬菜有機循環找到了新的發展模式。
目前合作社擁有多項科技成果和國家專利,而這些種植技術的突破,也是院校專家和移民群眾的智慧結晶。多年來,張金河依托“田間學?!贝罅﹂_展農業培訓,重點進行瓜菜、菌菇生產技術和勞動技能培訓,帶動移民群眾增收致富。
產品介紹
香菇是一種食用真菌,一般食用的部份為香菇子實體,鮮香菇脫水即成干香菇,便于運輸保存,是一宗重要的南北貨。而“欣榮香菇”則是張金河于2014年開始在欣榮村培育種植的農產品,其品質上乘、香味濃郁,廣受市場青睞。
地址:賀蘭縣洪廣鎮欣榮村
聯系方式:張金河13709518068
記者 梁小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412017000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寧)字第056號
新聞出版總署互聯網出版許可證:新出網證(寧)010號 寧公網安備 64010402000216號